“定于一尊”,在《成语大词典》里,“尊”字释为“指权威,受尊崇的人”。“定于一尊”这个词的意思,指“把一个受尊崇的人或学说作为判定是非的标准。”《成语大词典》是权威的工具书,由该注释可知,“定于一尊”适用两个领域,一是政治领域,一是学术领域。词典给出了该成语的一个近义词——“一家独尊”。与“定于一尊”相比,前者“侧重于只尊一个流派,一个体系”;后者“侧重于以具有最高权威的人作惟一标准,含独裁、专制之意。”(《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页243)
“定于一尊”这条成语,比较古老,至少在秦始皇统一之初就出现了。《成语大词典》提供了两个词源,一是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第一册,中华书局,1959年,页255)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李斯向秦始皇报告,“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这些问题应当如何处理呢?他给秦始皇的奏议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指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百度百科)。以古非今者族(指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灭族——百度百科)。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同上)这条奏议直接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批示只有一个字——“可”。“焚书坑儒”是一条政治举措,当然也有统一学术的作用,但其主要作用是加强政治控制。唐人司马贞对《李斯列传》中的“定一尊”有一则索隐:“谓始皇并六国,定天下,海内共尊立一帝,故云。”(《史记》第八册,页2547)也肯定了这一涵义。还是这个李斯,秦始皇死后,二世登基,他再次诠释了“定于一尊”的涵义:“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史记》第八册,页2556)
“定于一尊”的另一词源出自明代徐光启的《刻紫阳朱子全集》:“今世名为崇孔氏,黜绝异学,而定于一尊。”词典提供的这条史料,手头无书,字义明白,显然是就学术领域而言的。
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定于一尊”有时简化为“一尊”。在古诗词中,“一樽”有时也与“一尊”通用,比如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页282)这里的“一尊”等于“一樽”,是数量词,与“定于一尊”没有什么关系。在本义上使用“一尊”的,比如武则天时的“天子不自安,亦请氏武,示一尊。”(《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页3481)是指唐中宗李显慑于其母武则天取而代之的威势,要求改姓其母姓(武)的故事,此后不久武则天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现代学者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过这个词:“奴隶制成立以后,地上权力统于一尊,于是天上的神秘便也不能不归于一统。”(《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127)不过,郭沫若“统于一尊”的用法,已与“定于一尊”没有区别。
在古代,“定于一尊”有时转义“独尊”。泰山即以“五岳独尊”闻名,始于北宋诗人石介的《泰山》诗:“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严。寰宇登来小,龟蒙视觉凡。”(《全宋诗》卷27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页3427)泰山极顶的“五岳独尊”石刻极有名,其寓意不独自然,实在人文。泰山无恒山之奇、衡山之秀、嵩山之峻、华山之险,却被历代帝王作为封禅之地,因此被称为“帝王之山”。泰山之“独尊”于五岳者,并非因其山势之雄,其所寄托的乃是中华文化的帝王情结。
“定于一尊”嬗变为“独尊”,最著名的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尊”是佛语。“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94年,页203)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称颂用语。在俗语中,意义按字面转化,犹指妄自尊大。不过,在感觉上,“唯我独尊”是第一人称、是主动的;“定于一尊”是第三人称、是被动的。
唐中宗时的御用学者崔融,似乎对武则天的皇权欲望心领神会,随着皇权的位移,很快他又成为武则天的笔杆子。他的《为魏州成使君贺白狼表》中有句:“重以陛下独尊三界,高视四天,身运明哲,动循法度。”(《全唐文》卷218,中华书局,1983年,页2207)武则天毕竟是中宗的母亲,中宗复辟后,崔融因撰写《则天哀册文》,最终因“用思精苦,遂发病卒”(《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四)。
在历史上,“独尊”二字名重于世的莫过于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人说,把这八个字无论加诸汉武帝,还是加诸董仲舒,都是历史冤案,因为汉武帝只有“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页212)。董仲舒也只说过:“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同上书,页2525),在他们的表达中,并没有“独尊”二字。真正加上“独尊”二字的已是两千年后“打倒孔家店”的五四时期,倒是在易白沙的文章中发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十家论孔》,上海人民出版社,页29)。虽然汉武帝和董仲舒的原文中没有“独尊”,无论“罢黜百家”,还是“抑黜百家”,其目的都在于确立“六经”或“孔氏”(即“儒术”)的一家独存。一家独存的结果必然是一家独大,不是“独尊”是什么。董仲舒话可为印证:“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页2523)因此可以说,秦始皇是从政治上确立了皇权政治的“定于一尊”,汉武帝则从学术上确立了儒家学派的“定于一尊”,而后者则是为前者服务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工具书往往把“定于一尊”这个成语适用于政治与学术两个领域的基本原因。
自汉武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基本国策,垂两千年而基本未变,无人敢于置疑。直到清末民初,江苏桐城派文人李详(1858-1931)在文章中指出:“诚知文章一道,大则笼罩百家,自铸伟词;小亦钻仰先达,树义卓然。……若举天下统定一尊,犹之四渎并而为一,云此为正派,余则非是,固无此理。”(《论桐城派》)李详的“统定一尊”,在使用上与郭沫若“统于一尊”相同。他的这些论述显然是对强调和突出单一学派“独尊”地位的直接否定。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新华社北京2014年10月14日电)习近平主席使用“定于一尊”的成语,谈到的是文学艺术的形式。这个意思与李详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脉络。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2017年10月28日央广网)这是他第一次借用这一成语概括我国新时代的政治制度。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新华社北京2018年5月4日电)如果说十九大报告所论述的“定于一尊”,是从广泛意义上概括了政治制度的话,那么,这个讲话是特别针对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而言的,毕竟《共产党宣言》的作者们也曾批评过多种类型的社会主义。
2018年7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两周之后,栗战书同志在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进行集体学习时讲话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加强政治建设,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新华社北京2018年7月17日电)
公冶平